苧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其單纖維長、強度最大,吸濕和散濕快,熱傳導性能好,脫膠后潔白有絲光,可以純紡,也可和棉、絲、毛、化纖等混紡,聞名于世的瀏陽夏布就是苧麻纖維的手工制品。可是通過對瑞昌市夏畈、南陽等鄉鎮采訪,過去田間地頭到處是翠綠的瑞昌苧麻,如今卻是今非昔比。夏畈鎮分管農業的黨委委員宋增大告訴記者:“現在主要發展林果業和蔬菜,很少有農民種植苧麻。”
瑞昌苧麻是瑞昌市優質農產品,農民如今為何不愿意種植苧麻呢?市農業局副局長幸珍松告訴記者:“種植苧麻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價格每公斤只有4至6元,農民種植苧麻連工夫錢也掙不到,當然不愿意種苧麻。”
瑞昌苧麻有“綠色金子”之稱,種植歷史悠久,在國際市場上曾享有很高的聲譽。
瑞昌苧麻主要品種有細葉綠和大葉綠,細葉綠的單纖維支數高,種植面積在60%以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瑞昌苧麻價格一路攀升,農民種植苧麻積極性空前高漲,田間地頭到處是苧麻。
1980年,瑞昌投資建設了麻紡總廠,下設麻紡、羽絨、染織等6個分廠,產品有精干麻、麻球、純麻紗等,暢銷海內外,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
據了解,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瑞昌苧麻非常俏銷,價格最高時每公斤達16元,簡直是在田地里種“金子”。那時候,瑞昌農村家家戶戶種植苧麻。1985年,瑞昌苧麻種植面積近7萬畝,平均畝產100公斤,總產量14萬多擔,實現了面積、單產、總產三超歷史。
瑞昌苧麻一年三收,頭麻80到90天,二麻50到60天,三麻70到80天。剝麻和打麻完全靠人工,是勞動密集型的農作物。
近10年來,隨著化纖產品的不斷發展,化纖價格低于麻纖維價格,紡織品已用化纖替代了麻纖維,市場上的麻纖維需求量日益下降,價格也就大跌。瑞昌麻紡總廠也因不能順應市場的發展需求陷入了困境,早已改制。因此,瑞昌農民挖掉了苧麻,種植水稻、蔬菜等農作物。
“一個成年人從早忙到晚,最多打5公斤干麻,只賣20多元錢。如果務工,一天最少50元,多的有200元,還沒有剝麻和打麻辛苦。在瑞昌,農民現在只收頭麻和二麻,三麻都不愿意收了。”幸珍松告訴記者,“如今,瑞昌苧麻只有零星的種植,種植面積1000多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