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物質材料研究機構研發金屬及纖維等新材料
日本為加速開發新材料,已由物質材料研究機構設置新的「情報統合型物質材料」研究據點,由東京大學等14所大學及豐田汽車等17家企業參與,預定于2030年前后,開發出充電1次可行走500公里之電動汽車蓄電池、可由工廠排出的廢熱進行有效發電之動力裝置(power device)、不須使用稀土之高性能磁石等。
上述研究據點除大學及企業外,并與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統計數理研究所等7個研究機構合作,計有80人以上參與。其主要方式由研究者將蒐集到的材料結晶構造、電子構造、細微組織、通電性質等資訊建構成巨量資料,以超級電腦及人工智能方式進行解析,開發出所需具備之機能性材料。
其實美國早先于2011年開始所謂的「材料基因計畫」,以最新的資訊科技研發高性能之新材料,且速度較傳統之方式加快2倍,以趕上日本在碳纖等材料范疇所建立的優越地位。在2000年代,以電腦解析出DNA之技術,帶動生命科學及新藥開發之革命,因之美國咸認可將資訊科技導入在材料研發方面,根本改變研發之模式。
過去研發金屬、纖維、玻璃等新材料,主要系由熟悉材料特性的技術人員,在物理及化學之基礎上,不斷重復進行實驗,或許經過10-20年始能研發出新材料。故日本最初對美國之構想表示存疑,然本年4月日本內閣會議中,介紹2012年美韓研究者發表之新材料研究論文,其發表之鋰離子電極材料與日本重復實驗發現者,基本上大致相同,顯示美韓之研究團隊在不需實驗之狀況下,即可以資訊科學方式找尋出新材料,引起日本之關注。
僅以電腦解析而未實際制造之材料,按理應無法取得專利,但美國已有將生物基因解析之成果早日予以智財化,而在尚不知有何機能及用途之階段,即認可遺傳基因資訊之專利,如此將對日本擅長的材料產生威脅,而有意強化材料研發,以支撐日本之產業競爭力。
[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