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美棉最重要的市場,從2008年到2014年,中國一直是美棉出口最大的市場。
每年11月、12月是美棉出口簽約高峰,ICE棉價通常在10、11月出現階段性低點,之后隨著出口簽約速度加快,期棉價格走高。
到次年2月底,美棉出口簽約多完成85%以上,ICE期價整體重心振蕩下滑。到7月,ICE本年度合約振蕩走低的可能性較大。
從美棉出口簽約節奏和ICE期棉的歷史關系看,通常在美棉簽約進度加快時,期價上漲幅度較大;在美棉簽約進度減緩時,期價一般表現較弱,期價下跌或者出現高位回落的可能性較大。
在過去七年中,中國簽約美棉的節奏和ICE期棉的月度表現呈現高度的一致性。這與中國簽約美棉的特點不無關系:中國占美棉出口市場的份額最大,中國市場的需求直接影響美棉當年的出口總量;中國簽約美棉的時間集中,多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裝船時間多在簽約后的12個月內,中國提前預購遠期美棉(非本年度)的比例,僅占其總量30%,這個比例低于美棉簽約平均預售比例38%;中國簽約的美棉中,有相當比例是在政府主導下的收儲棉和大企業美棉大單,簽約時間和需求方較為集中,數量較大,對期棉階段性行情產生直接影響。
2014/2015年度,美棉出口呈現一些新的特點,這對ICE期棉走勢同樣產生影響:
一是中國簽約美棉比重明顯下降。由于中國棉花進口政策出現較大調整,除89.4萬噸關稅配額外,在保證紡織真實需求的供給外,原則上不再另外增發進口棉配額。
另外,內外棉價格差距也明顯縮小,涉棉企業大量簽約美棉的條件和動力都不足。USDA最新美棉出口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初,中國簽約美棉數量僅有4.2萬噸,較去年同期簽約美棉數量下降85%。中國簽約美棉占比也由全年同期的18%縮小至4%。
二是美棉出口簽約進度落后于往年同期。截至12月初,美國陸地棉總計簽約105.4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32.4%,即使考慮美棉總體產量預期較上年度減少20%,美國簽約出口陸地棉數量僅占預期年度出口總量的48%,仍遠遠落后于上年同期的67%及近七年平均進度69%,僅略高于2009/2010年度簽約進度。
從簽約進度落后的原因看,主要進口國在2014/2015年度里跨年度訂購2015/2016年度美棉的數量較少是主要原因,美棉簽約進度落后是"輸在起跑線上"。據統計,2015/2016年度初,美棉出口簽約進度僅為26%,而上年同期為44%,近七年平均為38%。
從簽約進度落后對美棉出口的影響看,同為簽約進度較為落后的2009/2010年度,年度之初的簽約量僅為22%,但在之后的幾個月,簽約數量持續增加,到次年5月下旬,簽約總量也基本達到年度出口量的100%,只是由于簽約時間較晚,當年雖出口簽約近300萬噸陸地棉,但有近40萬噸沒有在當年度裝運完。
三是墨西哥簽約美棉數量異軍突起。美棉的主要出口國中,中國簽約數量同比下降85%以上,土耳其、印尼簽約數量同比下降40%以上,韓國同比下降27%,泰國同比下降18%。簽約數量同比增加較多的是墨西哥,在美棉出口簽約整體落后的背景下,墨西哥簽約數量達到21.1萬噸,同比增加3萬噸,增幅達到15.9%,在美棉出口簽約的份額同比擴大8.4個百分點達到20%。
另外,越南、孟加拉簽約數量同比也有明顯增加,市場份額分別擴大6.5和1.3個百分點。且有消息表示,越南、孟加拉簽約美棉數量增加與中國紡織企業在當地增加紡織產能投資有關,本土紡織企業實際訂購美棉數量不多。
綜上所述,美棉出口簽約節奏對ICE期棉價格有重要影響,其中美棉出口簽約的節奏決定階段性ICE期價水平及波動幅度。在一般年份,美棉在11月至次年2月進入出口簽約高峰,期棉價格多出現穩中上漲,但隨后因棉商賣保平倉數量減少,棉價出現回落的可能性較大。
但若美棉出口節奏相對落后,則給ICE市場造成較多不確定性:一是本該在簽約高峰期,棉價漲幅或低于預期;二是在之后的3、4、5月,若美棉出口簽約進度繼續有明顯增加,則棉價回落的空間也較為有限;三是本年度墨西哥簽約美棉異軍突起,若該國繼續保持較高的美棉簽約量則可降低中國簽約量大幅下滑帶來的不利影響,但若隨后該國出現已簽約美棉大量取消現象,則加速ICE期棉價格的回落。
考慮2015/2016年度,美棉出口呈現總量下滑、簽約進度偏慢、主要市場中國簽約量明顯下滑等特點,預計要達到USDA設定的217.7萬噸美棉出口量的目標較為困難,后期USDA可能在隨后的月度供需報告中下調美棉出口數量。ICE期棉整體波動幅度收窄,但不確定性將使ICE期棉的短期波動幅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