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個工作日,國家主席習近平2016年的首次國內考察選擇了重慶。在為期三天的考察中,習近平深入港口、企業調研,并以點帶面地就中國目前的形勢和發展做出判斷和指示。
習近平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供給側改革要重點化解產能過剩,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此外,習近平就區域協調發展和地方政府主動探索創新等提出了要求,強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重慶在政治和經濟版圖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國家領導人選擇重慶作為新年考察首站意義深遠。
企業盈利水平需要特別關注
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政治經濟語境中最熱的詞匯。《人民日報》近期刊文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公式已然成為中國近期發展的主要方向。
盡管供給側改革內涵豐富,習近平重慶考察時進一步強調,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經濟學家劉世錦認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企業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別關注的核心指標。"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高一點、低一點不是最大問題,關鍵是使企業盈利保持增長的狀態。"他認為,現在企業盈利是負增長,將來企業盈利以后,就業就會增加,財政收入也會增加,企業風險就得到了控制。
"現階段,政策著力點應放在加大供給側調整力度上,引導過剩產能供給側減量和結構調整,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價格企穩,企業盈利能力恢復,進而實現轉型再平衡。"劉世錦說。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稱,去產能是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抓手,淘汰僵尸企業是具體形式,兼并重組是主要手段。《人民日報》4日的文章兩次舉了90年代頂住壓力對紡織業實行限產壓錠去產能的例子,表明已經為不破不立的陣痛--下崗失業和金融風險釋放做好了準備。文章同時也指出,順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沒有當年那種勇氣,是很困難的,這也充分彰顯了中央不破不立的決心。"2016年,在這種堅定的改革決心之下,企業加快破產和兼并重組,剛性兌付打破,金融風險逐步釋放將成為可能。"管清友說。
管清友還表示,市場關注的是這個"不破不立"到底能否實行,《人民日報》文章無疑給予了市場一個明確回答,這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執行會比較快落地,過去幾年批評的懶政怠政現象可能有所好轉。
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彰顯了中央的決心,會議決定根據督查情況完善激勵和問責機制,以獎懲分明促勤政有為,為愿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更大舞臺,督促形成競相發力、主動破難前行的工作勁頭和態勢。
強調城鄉平衡發展布局
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一站,也是西部各省市中離東部地區最近的一個。近年來,亮眼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轉型創造了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在首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之后,中國的城市化和城鎮化如何推進也是重要的戰略部署。
習近平指出,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協調發展任務繁重。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表示,區域發展水平和生產率差距,實際上由三個因素疊加而成,一是區域之間的城市的差距,二是區域之間的農村的差距,三是區域之間的城市化率差距。隨著城鎮化率超過50%并繼續朝著更高水平提升,這里面第二和第三種因素對區域差距的影響趨于縮小。
"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相對落后區域的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更多人口和勞動力除外流到東部發達省份外,還可以就地城鎮化,從農村進入城市,從農業領域流通到工業、服務業等非農領域,大幅度提升生產率水平。這樣,在城鄉差距逐漸縮小的同時,區域之間的差距也將進一步縮小。"劉培林表示,未來縮小區域差距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推動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此外,習近平強調,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同時要保住地區的青山綠水。
鼓勵地方政府創新
在新一輪發展中,鼓勵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特色化發展成為近期中央部署的一大亮點。習近平指出,地方抓改革、推改革,一方面要落實好黨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務,一方面要搞好探索創新。
《人民日報》4日刊發的權威人士文章指出,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同時,"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等基本職責。
此外,文章強調不干預市場,但要發揮創新,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習近平進一步指出,要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確定好改革重點、路徑、次序、方法,創造性落實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點改革方案,同時完善落實機制,從實際出發、從具體問題入手,見物見人,什么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么問題,使改革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