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部大型多卷本《中國工業史》編纂工作已全面展開,正穩步推進,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中國工業史》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反映中華民族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的通史,編纂最新動態發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據了解,2011年3月,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中國工經聯執行副會長路耀華等2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發起“編纂《中國工業史》”和籌建“中國工業博覽館”的提案。2012年9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致函中國工經聯,對提案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2014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中國工業史》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計劃。2015年 7月12日,中國工經聯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了“編纂《中國工業史》座談會暨簽約儀式”,標志著《中國工業史》編纂這一國家工程正式啟動。
作為《中國工業史·紡織工業卷》的編纂承接單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按照《中國工業史》編纂委的部署和要求,及時成立了“紡織工業卷”編委會和編輯部,選派具有紡織工業史研究工作經驗的人員進入編輯部,并與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工業史》編纂辦公室建立了良好的聯絡機制,為有序開展后續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
據介紹,《中國工業史》的編纂采用綜合體體例。各卷根據實際情況可分為上、下或上、中、下冊,每冊約100萬字,總規模約5000萬字,共計19卷。歷經廣大編纂人員和專家的艱苦努力,截至目前,《中國工業史》各卷已經完成了“三級大綱”和“大事記”的編纂任務,全面進入到初稿寫作階段。由130位史學專家和行業專家組成的審定機構已經建立,并啟動書稿審定工作。
其中,《中國工業史·紡織工業卷》既遵循工業史的整體要求,又注重行業特點,突出各個歷史時期的重點事件,總結分析在整個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大格局下紡織工業的地位和作用,總體介紹了紡織工業行業分類、原料、生產過程、產品等概況,共分5編,并補充了中國紡織工業大事記和中國紡織工業歷年統計數據。
《中國工業史·紡織工業卷》按照“以時間為線,以史實為綱”的思路,編纂大事年表。
第一編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的手工紡織業(1840年以前)。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機器紡織工業出現以前,已經有手工紡織業的悠久歷史,到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為后世留下了的寶貴的手工業紡織產品和許多精湛技藝。
第二編主要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前的紡織工業(1840-1949年)。中國紡織工業孕育于鴉片戰爭之后,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是舊中國最主要的工業部門。它滿足了當時國內市場四分之三的需求,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份額三分之一以上,在當時國民經濟中處于重要的地位,也形成了新中國紡織工業賴以起步的工業基礎。
第三編主要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紡織工業(1949-1978年)。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保證了9億中國人民穿衣的基本需求,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1%,上繳利潤、稅收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10%,在增加社會就業擴大出口創匯、積累建設資金和為相關產業配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編主要介紹了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的紡織工業(1979-199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紡織工業積極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生產快速發展,1983年取消了實施近30年的棉布憑票供應辦。到20世紀末,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相銜接產業配套齊全的產業體系,纖維加工總量占全世界總量的20%以上,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全世界出口的13%左右。90年代后期,紡織工業成為國有企業改革解困的突破口,成功推進壓錠調整,實現了行業扭虧為盈,為行業的戰略調整打開了新局面,為新世紀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五編主要介紹了跨入新世紀的紡織工業(2000年以后)。跨入新世紀之后,紡織工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生產力水平、運行質量效益大幅提高,產業結構明顯改善科技進步加快,人才隊伍壯大,創新能力增強,品牌建設取得成效成為了世界紡織生產大國、出口大國和消費大國,纖維加工總量超過全世界總量的50%,出口占全世界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未來的發展時期,紡織工業要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向建設紡織強國的目標邁進。
另據記者了解,《中國工業史》編纂工作將按照“真實、科學、共識”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水平,權威版本”目標要求,以質量為核心,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偰繕耸窃?021年初步完成《中國工業史》的編纂工作,向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獻禮。(有刪減)
[編輯: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