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大會
圓滿結束

為引導行業和企業加快應用智能制造新技術,推進紡織工業智能化轉型升級,201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大會于2019年10月10日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恒天集團和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無錫萬寶紡織機電有限公司、武漢紡織大學支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俞建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紀委書記王久新,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楊兆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主任彭燕麗,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庭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司協調司張曙光,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系統所所長周劍,湖北省經信廳一級巡視員陶紅兵,武漢市發改委副主任王永勝,武漢市經信局巡視員胡沖,中紡聯和地方各行業協會相關領導,湖北省發改委、經信廳及武漢市發改委、經信廳等政府相關負責人,以及業內專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界人士400余人參加會議。

會議由李陵申主持。
會議以“中國紡織智能制造創未來、領時代”為主題,總結了“十三五”以來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持續推進和顯著成果,提出了智能制造轉型的重點和路徑,以及推進策略和成功案例分享,并表彰了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優秀集成商。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庭瑞致辭時表示:《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加強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紡織裝備開發,開展紡紗、化纖、印染等七條線數字化、智能化工廠示范工程。智能制造畢竟是新事物,是革命性工程,需要探索,需要積累,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在推進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歷史進程中,需要處理好“體”和“用”、“軟”與“硬”、“虛”與“實”、“大”與“小”、“新”與“舊”、“內”與“外”、“先”與“后”等關系。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發表了“智能制造持續推動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講話,概括總結了中紡聯在推進智能制造方面的工作和成果,他指出我國紡織智能制造實踐取得明顯成效,主要體現在紡織裝備單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達到較高水平,紡織智能工廠(車間)“七條線”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紡織材料與產品智能化研究成果迭出等方面。
高勇強調,雖然我國紡織智能制造推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還存在智能化總體水平不高,細分行業發展不平衡,智能制造關鍵核心裝備與工業軟件成短板,智能制造人才緊缺,政策與科技資源投入不足等一些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對此,要從政策、技術、人才、市場等多個層面入手,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強基礎,補短板,將行業智能制造工作推向中高端。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校長俞建勇作“智能制造技術在紡織行業的發展和展望”主題報告。談及智能制造的本質時,俞建勇表示,智能制造是通過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實現自感知、自診斷、自優化、自決策、自執行的高度柔性生產方式。智能制造演進的過程中是從物理到信息、從線性到網絡、從經驗到知識。演講中,俞建勇通過智能制造推動紡織創新發展、行業智能制造發展現狀、智能制造系統方案構建、行業智能制造發展路徑、智能制造推進中的若干關鍵,五大主題進行了深入的講解。此外,其還對義烏華鼎全流程錦綸生產智能工廠、康平納筒子紗染色智能工廠、青島酷特服裝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泉州海天紡織服裝網絡協同制造等企業智能化案例進行了點評分析。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系統所所長周劍和中國恒天集團副總裁葉茂新分別作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和路徑”和“中國恒天:智能裝備助力紡織強國”的主題報告。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系統所所長周劍

中國恒天集團副總裁葉茂新
會上高端訪談環節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武漢紡織大學教授徐衛林,東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郝礦榮,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啟明;經緯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華明,北京中麗制機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沈瑋,流亞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文漋,紹興環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肖若發,無錫萬寶紡織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浩分為兩組分別圍繞著“中國紡織智能制造創未來、領時代”的主題就“紡織工業智能制造推進策略”和“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實施策略”話題與大家作了分享。

第一組訪談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擔任主持

第二組訪談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科技發展部主任彭燕麗擔任主持

楊兆華介紹了家紡行業智能制造的發展情況,他說,一般認為紡織后道自動化比較難,但幾年來,家紡行業有了很大突破,超出想象。毛巾、床品套件、被子、枕芯等產品自動化生產線取得了很大進步,同時,很多企業在智能倉儲方面也做的卓有成效。在零售端,根據消費變化,進行了智慧門店的嘗試,通過大數據、科技創新等,促進了質量提升和品牌提升。
下一步,家紡協會要利用與紡機協會、縫制協會的家紡智能制造創新聯盟推動智能化發展。針對床品小批量多品種特點,在全自動柔性制造方面取得突破。首先,完善現有的自動化生產線向智能化發展;其次,在行業中加大推廣成熟的自動化生產線。此外,要加強企業間的互聯互通,可以利用云平臺等科技創新手段,完善產業鏈,并實現產業鏈的共享,進一步發揮智能制造的優勢和作用。

顧平表示,隨著上下游對接、國內外先進經驗普及、國際化的展會展示、行業標準制定,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在努力不懈地推動新型紡織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王啟明分享了泉州海天“時尚夢工廠”項目在強化產業鏈協同,提高快速反應能力,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成效。此外,他還提出了紡織企業對紡織專業云平臺的訴求和期待。
大會專題報告環節中,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副主任王玉萍主持,并邀請了東華大學東華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孫青林,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萬由順,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孫燕琳,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立軍就各自的研究領域和企業的實踐作了精彩演講。

樹立標桿,發布示范企業
當前,我國紡織智能制造取得的成效,主要是基于一批優勢企業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成功實踐總結,這些優勢企業的智能制造水平很多達到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紀委書記王久新公布了“2019年紡織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和系統解決方案優秀集成商名單”。與會領導為獲獎企業授牌。







會后,全體會議嘉賓參觀了武漢裕大華紡織服裝集團有限公司智能紡紗生產線。

走進武漢裕大華紡紗車間,地面干凈光亮,空氣中沒有一絲飛花,成排的機器間見不到多少工人,有的只是三五工人做著電瓶小車在巡視,機械手不停地往復運動,從清花一直到棉紗打包入庫全過程都由設備完成,整個車間各工序在智能系統控制下設備間實現了無縫連接,一個現代化智能生產車間出現在人們眼前,來此參觀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震撼”。

武漢裕大華這條10萬錠紡紗生產線是我國首條100%國產化的全流程智能紡紗生產線,這標志著我國紡織業智能制造時代真的來了。

(根據紡織服裝周刊報道整編,部分圖片來自中國紡織)
[編輯:姝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