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就家紡領域而言,行業消費升級趨勢如何,致勝風口又將在何方?
2018家紡行業趨勢關鍵詞
——科技篇
以科技制勝
自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科技戰略以來,各行各業都掀起新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改革熱潮。家紡行業作為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對于生產自動化的需求尤為強烈。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持續增加,技術工人流動速度不斷加快,紡織企業對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在這種背景下,智能制造正在成為行業新一輪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重點。
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在智能制造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隨著國內知名紡織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紡紗車間的建成,自動化紡紗逐漸走進了紡織人的日常生產中。智能化裝備不僅可以節省用工、提高生產效率,而且還可以憑借可靠、穩定的產品質量為企業贏得更具有競爭優勢的市場。更為重要的是,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改變了紡織企業生產方式落后的現狀,為行業進一步吸引人才,解決招工難等瓶頸問題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解決方案。
不可否認,智能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和不可逆轉的潮流。那么,在家紡領域,智能制造、自動化生產等走勢如何?
趨勢一:效率提升
為什么盒馬鮮生、超級物種迭代進化那么快?除了不斷提升的用戶體驗之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效率。只有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業才能有更好的利潤、更好的現金流去迭代升級,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
實際上,智能技術正在改造著傳統紡織行業,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部分制造環節的智能化。有些企業雖然沒有大規模的更換或新上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成套設備,但通過關鍵環節的設備升級,也顯著提高了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
據了解,孚日集團圍繞未來發展規劃,實施了棉紡、毛巾、家居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棉紡新項目按照自動化程度高、用工少,成紗質量優良、工作環境好的設計思路,選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設備,生產高質量、高檔次紗線,包括德國特呂茨勒的清梳聯、瑞士立達的單眼勻整并條機、日本村田的托盤式全自動絡筒機、瑞士烏斯特的實驗儀器、美國特靈制冷機及先進的全自動粗紗機、帶集體落紗的細紗長機和粗細聯、遠程控制等系統,以滿足家紡產業高端化、品牌化、科技化的發展需求,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目前新棉紡項目萬紗錠平均用工只有30人,比原來減少60多人,有效減少了用工數量,節約了人力資源。
趨勢二:科技創新
科技是人類解放的最大動力,消費升級同樣離不開科技的創新重塑。人工智能、3D打印、大數據、云計算,不管是科技應用還是創新思維的突破,都可能產生改變和顛覆消費本身的力量,為此,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也是消費的核心驅動力??萍继N藏無限的生產創造力,但用戶更需要的是通過技術確切改善生活,因此,技術落地才是科學改變生活的實踐證明。
我們仍然以孚日集團為例,據了解,孚日集團將利用先進互聯網技術打造智能化工廠。經過幾年的不斷嘗試和技術經驗積累,孚日正在規劃籌建一座集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于一體的智能工廠,以改造和提升企業現有的傳統紡織產業結構。
孚日集團智能化工廠將構建三層管理結構的智能化信息平臺,分別為第一層智能化制造裝備層(PCS),第二層智能化制造執行層(MES),第三層智能化決策管控層(ERP)。其中,智能化制造裝備層:智能化工廠首先要選用各類工業機器人、全自動高速織機、數字化印染設備、全自動縫制設備、在線監測設備等智能化裝備,打造好智能化工廠建設的基礎。智能化制造執行層:以智能化設備為依托,各工序采用大中控系統,把自動化的個體設備聯機,進行集中控制統一管理。構建印染自動化輸配送系統、織造信息采集分析系統、智能化裝卸紗系統、一體化智能包裝系統、余熱回收系統、能源管理平臺、AGV自動物流系統、智能化立體存儲系統等二級管理平臺,打造好智能化工廠的經脈網絡。智能化決策管控層:在智能化制造裝備層(PCS)和智能化制造執行層(MES),都搭建完整并運行良好的基礎上,我們繼續完善包含企業ERP和云平臺的智能化決策管控層的建設。這樣就可以做到以市場需求、客戶訂單和工廠生產能力為計劃源頭,實施整體布局宏觀調控,利用數據分析下達管控指令,充分調動各種資源,達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縮短交期的目的。據了解,孚日集團智能化工廠建成后,產品合格率將提高至98%以上,減少用工30%,生產效率提高20%,產品能耗較低35%,產品交期縮短50%。
在上游設備領域,蘇州瓊派瑞特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PET)做為家紡智慧工廠,展現的不僅是縫制自動化,智能物流系統的硬件設備,更展現的是硬件與智慧軟件的互聯互通,實現紡織行業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創新為智能科技密集型企業。例如TPET家紡智慧工廠體驗區就可以通過云端數據展現實際工廠實時數據的體驗,通過云臺可以清晰的了解智慧工廠的生產效率、成品率、設備的使用效率、故障報修的及時響應等。
趨勢三:流程優化
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家紡企業來說,智能制造不僅能夠“提效增質”,而且能夠優化流程,降低勞動強度和管理難度;因此,不管從人性化方面來講還是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都符合時代的要求,順應時代的發展,也是家紡企業未來的必走之路。
在這一方面,亞光家紡有限公司整體裝備已從根本上完成了高起點、高標準的更新換代,已累計投資達到一億元,完成了自動化物流倉庫系統等六個大的信息系統。使公司擁有生產大批量、高品質毛巾的規模優勢的同時,還很好的優化了生產流程。
近年來亞光在硬件的投入主要為一些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的智能設備,目前,亞光已成功引入并運行的智能設備有:自動穿筘結經設備,自動配色系統,染色自動輸配料系統,自動縫紉,自動打包,自動清潔車等等。
州亞光家紡有限公司董事、營銷副總經理付慶民在采訪中談到,客觀的說,這些智能設備的引進在“提效增質”和降低員工勞動強度等方面表現出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同時,也降低了日常生產的管理難度。付慶民談到,現在乃至未來,亞光將一直而且會一直堅持尋找和發現適合本企業的智能化生產方式。
談及流程優化,設備更新才是其先導因素。對此,天津寶盈電腦機械有限公司富怡家用產業部總經理劉志方曾在采訪中談到,我認為市場傾向于接受以下兩種設備,一是省人高效類,此類設備一般是整合了上下工序的設備或者生產線,原來要多個工序分別完成的,通過自動化,和設備間的鏈接形成更為集成式的系統。原來的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現在1個人,幾個就可以完成。富怡梳棉+高速絎縫的被芯生產線就是這類設備的代表。(本系列完)(徐瑤)
[編輯: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