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有力支撐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能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國防建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智能經濟、智能社會取得明顯成效,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
人工智能在生產生活、社會治理、國防建設各方面應用的廣度深度極大拓展,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系統、支撐平臺和智能應用的完備產業鏈和高端產業群,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規劃要求,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產業領軍企業。在無人機、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優勢領域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領軍企業和品牌。在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等新興領域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
規劃提出,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升級。圍繞制造強國重大需求,推進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件、工業互聯網等系統集成應用,研發智能產品及智能互聯產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與系統、智能制造云服務平臺,推廣流程智能制造、離散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遠程診斷與運維服務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推進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動智能化。
規劃明確,加快推動以信息傳輸為核心的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基礎設施,向集融合感知、傳輸、存儲、計算、處理于一體的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轉變。優化升級網絡基礎設施,研發布局第五代移動通信(5G)系統,完善物聯網基礎設施,加快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建設,提高低時延、高通量的傳輸能力。
規劃提出六大重點任務
(一)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
(二)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經濟。
(三)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
(四)加強人工智能領域軍民融合。
(五)構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
(六)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
巨頭加速布局
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新的產業風口,百度、阿里,騰訊等IT巨頭都將人工智能視為下一次技術革命的突破點,并投重金加速布局。業內認為,根據目前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態勢,未來兩年內,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金額將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投資總金額可能是2016年的3倍甚至更高--以此估算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金額將輕松突破500億元大關。
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董事會副主席陸奇表示:人工智能將會成為中國和百度的機遇,百度將會成為人工智能平臺。人工智能會像前三次工業革命一樣,將人類推進新的時代。AI技術讓我們可以開發智能化產品,這些產品有能力自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此前的5月23日,百度公司CEO李彥宏表示,互聯網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
騰訊也在行動。騰訊旗下的云計算公司騰訊云近期在深圳舉行騰訊云+未來峰會上,發布戰略產品"智能云",宣布開放騰訊在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的三大核心能力。這是騰訊云首度公布其AI戰略路線,"智能云"將在傳統云計算的結構上,建立起新的服務層:AI即服務。
展開布局的還有聯想。在近日舉行的聯想2017全球創新科技大會(Tech World)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人工智能讓這個問號不再存在,新世界會成為現實。而聯想的使命就是要做人工智能的使能者、推動者。"
大會上,聯想現場展示了一系列針對不同用戶和使用場景的創新技術和人工智能應用,包括擁有視覺識別功能的智能音箱SmartCast+、混合現實智能眼鏡daystAR晨星、可實現"刷臉"查看手機信息的虛擬智能助手CAVA咔哇、聯想服務機器人、智能心電衣Smart Vest等。
楊元慶表示,"聯想已經看到,AI是信息產業的未來,聯想已經賭上身家性命去押注AI。"
聯想京東最新宣布達成AI大數據戰略合作協議,在消費者洞察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透露,京東已在北京開建無人倉,預計明年雙十一之前建成,用AI和機器人實現整個倉儲的無人操作。
另據DeepTech深科技報道,谷歌最近宣布了一項全新計劃,目的很簡單:希望智能機器能與人類緊密合作。該計劃名為"人類與AI研究"(People + AI Research),簡稱 PAIR。谷歌接下來會陸續發布一些新的工具,來讓AI系統的內部工作機制變得更加透明。同時,谷歌還將啟動一系列的科研計劃來探索更有效的人機合作模式。
對于人工智能的未來,阿里馬云近期表示,不應該讓機器像人,而是要讓機器有像人一樣學習的能力。機器也不應該成為人的對手,機器和人合作才有未來。
A股或有多家公司受益
2030年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的戰略目標,透露了未來人工智能行業的市場空間,A股或有多家上市公司從中收益。
根據數據顯示,近年來不斷有上市公司跨界涉足人工智能領域,目前A股人工智能概念股已有28家。
28家人工智能概念股中,以去年營收情況看,排名前五的為海康威視、浪潮信息、華勝天成、中科曙光、浙大網新;以去年凈利情況看,排名前五的為海康威視、昆侖萬維、科大訊飛、機器人、紫光國芯。
另外,去年出現虧損的僅一家上市公司--軟控股份,該公司去年虧損額達7.7億元。需說明的是,軟控股份今年一季度實現盈利,凈利潤達1478.94萬元;并且,軟控股份不久前預告,今年上半年預計實現凈利潤5642.16萬元至6552.18萬元,業績保持增長。但對于盈利的原因,軟控股份表示,主要是因為上半年公司橡膠裝備業務簽單提升;公司合成橡膠材料業務受外部市場回暖影響,產品銷售增長及盈利能力增強;再加上公司剝離了部分化工板塊業務,虧損收窄。
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28家人工智能概念股中,已有23家預告了上半年業績,雖然凈利潤增減方向不一致,但這23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均預計可以實現盈利。具體而言,上半年凈利潤預增、續盈、略增的有19家,上半年凈利潤預減、略減的有4家。